以新质生产力激活中西部乡村文化振兴新动能
来源:项攀峰 2025-02-26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要求“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乡村凝聚力和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文化发生诸多积极变化,文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大量涌现,为村民提供了丰富文化活动场所。但也应看到,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着地区性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东部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但受限于经济与科技发展相对落后以及人口周期性迁移,乡村文化建设滞后,乡村传统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社会主义文化主阵地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


    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为中西部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与中西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中西部乡村文化振兴是一条充满潜力与希望的创新路径,能有效破解当前中西部乡村文化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与乡村全面振兴。


一、中西部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


    (一)文化资源基础丰富。中西部地区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多样,留存大量传统建筑,承载着悠久的农耕文化,村民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在民族文化方面,少数民族同胞保留着独特的服饰、歌舞和祭祀文化,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瑶族的盘王节等,为文化振兴提供了丰富资源。


    (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部分中西部乡村依托当地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文化展示馆、农耕体验园等旅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体验传统农耕生活、欣赏民俗表演、品尝特色美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


    (三)新质生产力初步融入。一些中西部乡村开始尝试引入新质生产力,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通过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等方式,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同时,一些乡村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如利用3D建模技术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


二、中西部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质生产力要素融合不足,文化资源开发效能低下。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尚不充分。缺乏数字化规划与智能化管理手段,文旅资源整合能力不足,部分古建筑修缮滞后,文化体验项目创新有限;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互联网营销的融合不足,产品市场适应性较弱,年轻群体参与度较低,传统技艺传承出现断裂。


    (二)技术应用与产业协同不足,文旅融合层次较浅。现代技术催生的新业态在中西部乡村的产业融合中尚未充分释放效能。依托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但农业物联网、数字营销等技术应用不足,旅游与农业、手工业的联动性较弱,游客体验单一,在地农产品与手工艺品的附加值开发有限,互动性与文化传播深度有待提升。


    (三)数字基建与能力建设滞后,技术应用存在瓶颈。中西部乡村的数字技术应用受限于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双重短板。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均衡,制约了电商发展与文化资源线上传播;部分村民因数字素养不足,在电商运营中面临产品展示粗糙、平台操作不熟练等问题;专业人才匮乏导致技术应用能力薄弱,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难以为继。


    (四)乡村文化生活供给低效。一方面,乡土社会中蕴藏的红色文化、民族民俗等精神内核因缺乏创新表达而逐渐失语,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文化阵地因内容供给单一、数字化渗透率低导致吸引力弱化;另一方面,人口外流加剧了文化传承主体断层,留守群体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受制于农耕生产节奏与文化服务时空错位,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难以形成情感共鸣。


    (五)人才结构性短缺制约可持续发展。中西部乡村面临人才外流与引进难的双重挑战。许多非遗项目因青年劳动力外流面临传承危机;部分地区因专业人才短缺,乡村景区规划建设与服务质量都亟待优化,这些都直接影响乡村可持续发展。


三、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西部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建议

 

    (一)以“挖掘与创新”为出发点,深耕文化资源富矿,激活新质生产力“新引擎”。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立“三级保护开发机制”: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型乡村(如山西省平遥县),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构建古建筑数字孪生模型,纳入“原真性保护级”,通过边缘计算实时监测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对民族风情浓郁型乡村(如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定位为“创新转化级”,利用区块链技术完成摆手舞、西兰卡普等非遗数字IP确权,开发AI生成的土家族史诗动漫,形成“文化基因图谱”;对生态文化复合型乡村(如敦煌莫高窟周边村落),构建“动态监测-智能预警-自适应保护”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游客密度、温湿度等数据,实现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以此系统性解决文化资源开发中的碎片化问题,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


    (二)以“融合发展”为立足点,搭建产业协同桥梁,构筑新质生产力“新高地”。以系统思维推动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深度耦合。在红色文旅型乡村(如河南省新县田铺大塆),设计“文化链-技术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模式: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红色剧本杀项目,同步建设智慧农业溯源系统,实现红色文旅与生态农业的协同增值。在民俗文化富集型乡村(如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可创建“AR田间剧场”,游客扫描小米植株即触发虚拟腰鼓表演,农产品包装嵌入NFC芯片实现文化溯源,形成“文旅+农业”的场景革命。针对特色产业型乡村(如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建立包含数字技术渗透率、产业关联度等多项指标的“融合指数评估体系”,动态监测酒礼习俗数字化演绎、智能酿造工艺升级等项目的实施成效,确保产业生态重构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三)以“新质生产力应用”为落脚点,夯实数字发展根基,注入乡村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是推动乡村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将重塑乡村发展格局。在网络薄弱地区(如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实施“数字新基建3.0工程”,部署低轨卫星互联网终端与“星地协同”5G基站,确保网络延迟低于20ms、覆盖率超95%。在电商潜力型乡村(如广西田东县),可构建县域级“乡村数字中台”,整合文旅、农业等模块数据资源,开发智能决策系统辅助芒果节策划、文化产品定价等场景应用。对旅游资源丰富型乡村(如湖南省桑植县),创新数字素养培育体系,通过VR模拟教学系统,使村民在短期内完成从直播基础操作到非遗短视频创作的技能跃迁。同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游客搜索热词(如“土家织锦体验”),针对性开发文化研学路线,提升供需匹配效率。


    (四)以“文化阵地强化”为突破点,构建文化服务新范式,激发乡村文化凝聚“新势能”。以数字化技术重构文化阵地功能,建立“需求感知-精准供给-参与激励”全链条文化服务机制。在基础设施层面,推行“智慧文化驿站”工程,为村级文化礼堂配备智能交互终端,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自动记录村民参与数据,动态优化服务内容。在内容生产层面,构建“文化服务数字孪生平台”,接入村民移动端偏好数据,定向开发“赶集日移动文化站”,运用5G+AR技术将党史教育融入山歌对唱、集市交易等生活场景。在参与激励层面,建立“文化积分银行”制度,同步上线“乡村文化云擂台”,组织跨村非遗直播PK赛,通过数字技术重塑文化认同纽带,使文化阵地成为凝聚精神、传播价值的新型社会空间。


    (五)以“人才培养与引进”为关键点,打造人才汇聚洼地,厚植新质生产力“新优势”。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在在地化培养方面,联合中西部高校(如广西大学)开设“乡村数字文化微专业”,设置XR技术应用、非遗数字化等模块化课程,建设“云上非遗实验室”实现跨校实训资源共享。在人才引进方面,创新“候鸟型”柔性机制,搭建“数字文化人才飞地”,使一线城市专家可远程指导苗绣AI设计项目。在人才激活方面,打造“乡村文化振兴云社区”,集成典型案例的知识图谱库,支持文化创客在线组队开发数字藏品、智慧文旅APP等项目。细化配套政策,构建“能力成长-价值实现”的正向循环机制,对返乡创业人才给予金融支持,对完成非遗数字化项目的团队按成果转化收益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作者:项攀峰

单位及职务:民盟柳州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