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石龙镇新村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核心驱动力,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要支撑,积极探索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本文深入剖析新村村在文明乡风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其“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产业赋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为同类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一、引言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广大农民的福祉。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存在很大差异,面临着各异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探索适宜的乡村振兴路径,成为各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桂平市石龙镇新村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自身实际,在乡风文明与产业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研究新村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对于其他地区从中汲取经验、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二、新村村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以乡风文明筑牢乡村振兴精神根基
1.机制创新推动移风易俗。新村村借助“一约四会”制度,这是一种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有机结合的乡村自治新机制。村规民约明确了村民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行为准则,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小宪法”。红白理事会则对村内的婚丧嫁娶等事宜进行规范管理,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道德评议会对村民的道德行为进行评议,褒扬善良、诚信、勤劳等美德,谴责不道德行为,营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围。村民议事会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民主议事的平台,让村民能够参与到村庄事务的决策中来,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禁毒禁赌会则有力地打击了毒品和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村庄的社会稳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党员干部与乡贤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他们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开展的工作。2024年新村村共评选出村级“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等模范家庭8户,贵港市及桂平市星级文明户13户。这些模范家庭和文明户成为了村民学习的榜样,在村内树立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2.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共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一平台,新村村紧密结合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艺汇演以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为主,展现了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和感情。乡村阅读日则鼓励村民走进书籍的世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2024年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0余场,直接惠及村民2000余人次,活动的参与度非常高。此外,通过“田间地头普科技”“农家小院讲故事”等特色活动,将党的理论与农耕文化有机融合。在“田间地头普科技”活动中,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讲解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提高村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农家小院讲故事”则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讲述党的历史和乡村发展的故事,让村民更加了解党的政策和乡村的发展历程,有效增强了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凝聚了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以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1.现代农业赋能粮食安全。新村村通过组建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对800余台农机设备进行整合。这一举措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包括耕地、播种、施肥、收割等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作业面积达1万亩,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
在此基础上,新村村打造的“稻香新村”生态园,面积达5.2万亩,被评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四星级示范区,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生态园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形成了“农机服务+优质稻种植”的完整产业链闭环。合作社为水稻种植提供专业的农机服务,保证了种植过程的高效和质量。优质稻种植生产出的大米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这一模式也保障了粮食安全,为国家的粮食供应做出了贡献。
2.农文旅融合拓展增收渠道。新村村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发展三华李、草莓等特色果蔬种植,面积达200余亩。这些特色果蔬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观光采摘项目吸引游客。同时,建设了水上乐园、稻虾垂钓区等休闲项目,构建了“采摘+观光+旅游”的生态发展模式。游客可以在采摘园里亲自采摘新鲜的果蔬,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在水上乐园和稻虾垂钓区,享受休闲娱乐的时光。
2024年,新村村引入“渔光互补”循环水养殖项目,该项目投资3.6亿元,预计年产优质鱼6000吨,可带动30余个就业岗位。“渔光互补”模式是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上层进行光伏发电,下层进行水产养殖,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一地多收”的良好效益。该项目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三)以生态宜居提升乡村振兴民生福祉
1.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新村村通过“三互三共”模式,即组织互建、发展互促、困难互帮,广泛发动乡贤捐款,并积极申请专项资金。乡贤们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纷纷慷慨解囊,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政府的专项资金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利用这些资金,新村村完成道路硬化8.6公里,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也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建成了文化公园、游泳池、足球场等公共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村小学改造让孩子们能够在更加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了教育质量。排污工程的实施解决了村庄污水排放的问题,改善了村庄的环境卫生状况。凭借这些努力,新村村获评“广西卫生村”“贵港市乡村振兴标杆村”等荣誉称号。
2.民族文化促进和谐共生。作为多民族聚居村,新村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三月三”歌圩是广西壮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新村村利用这个契机,组织村民开展唱歌、跳舞、对歌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了解。重阳节敬老活动则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2024年,新村村入选广西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其村史馆、文化中心成为展示壮瑶苗水等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村史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记录了新村村的发展历程和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中心则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培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共生。
三、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一)经验启示
新村村的乡村振兴实践表明,党建引领是核心,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坚持“软硬兼施”。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屯级理事会、乡贤纽带等方式,充分激活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屯级理事会负责组织和协调村民参与村庄事务,乡贤则凭借其威望和影响力,带动村民共同建设家乡。这种模式有效破解了“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境,形成了政府、社会、村民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产业融合是关键。从单一农业向“农机服务+农旅+新能源”等多元业态转型,不仅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还增强了乡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多元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新村村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成果能够更加公平、广泛地惠及全体村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新村村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也将为其他地区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桂平市石龙镇新村村以乡风文明与产业融合“双轮驱动”,成功实现了从“移民村”到“幸福家园”的华丽蝶变。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为西部民族地区以及其他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样本。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相信新村村将不断探索创新,为乡村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陈刚
单位及职务:广西苏扬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民盟南宁市西乡塘基层委副主委